Sunday 2 February 2014

看再世紅梅記有感

看仙姐策劃寶珠姐嗲姐演出的再世紅梅記有感 

   



上世紀中段香港的粵劇有過其輝煌的時期,在那時代孕育成長的老倌演做唱俱優,亦不乏能成家成派者,(排名不分先後)較早者有薛馬桂白陳等、後繼者有任白波伯、唱腔獨到的芳紅祥凡榮聲等,都曾為粵劇投入終生的心力,多有收徒設帳為粵劇的承傳作出貢獻!惟是近年基於種種原因,師徒制已漸為課程制取代,其利者可由多位老師教授,課程靈活有序,學員亦能習各家之長。惟其弊者則在削弱了師生關係,授者走馬上任,亦受縛於課程時限規範;受者亦易迷失於紛紜之中。師承傳藝亦漸變質為商業交易,難免有師徒之份未明、情未隆,授受之恩亦不算不報,因而粵劇藝術的承傳便有了質的轉變。 


今日有感實因吾特愛任白,愛她們超卓的聲色藝,但更佩服她們對粵劇藝術承傳的無私奉獻  
她們將畢生
累的演藝經驗心得、仙鳳鳴的手本名劇、班內獨當一面粒粒台柱和拍和巨星、戲行內的人物脈絡、連同觀眾都毫無保留地傾囊授予學生,全力栽培一班雛鳳,育成了任白一派的接班人。惟眾雛鳳中寶珠和龍梅三人都沒有收徒傳藝, 實為可惜。 故亦曾担心過任白一系會絕藝失傳,浪費了任白多年的一番心血! 直至最近看了寶珠姐和嗲姐的再世紅梅記後,有所感悟, 豁然開朗,現特為文誌慶!

其實說到粵劇藝術的承傳與推廣,應要從多方面看:“供”的方面既是傳藝和演出,也關係着劇本編排、劇團全員協作、音樂拍和、舞台技術、劇團管理營運等;“求”的方面則除了要做好一貫的宣傳推廣外,更重要的是現有觀眾的保和育、新觀眾層和量的開發吸納。這次由仙姐策劃領軍的再世紅梅記一劇,確實已然為粵劇藝術的承傳與開拓在供求各方面都成就了一個典範, 開闢展現了新的路向


首先是傳藝和演出,這真要大讃仙姐的魄力和對藝術完美的追求! 我說的不單是整套戲演唱俱優的生旦,而是在她領導下,台上從生旦至各柱至梅香兵丁,人人都一絲不苟交出好戲;棚面、後台、服裝、佈景、燈光、音效等全程精準配合,令劇力張馳有致,將全劇發揮淋漓盡致,極視聽之娛,為觀眾帶來了全面優質的觀賞體驗,為粵劇演出作了個示範: 一齣好戲, 本當如此!   


仙姐應該不會亦不需要再收學生,但她卻可透過寶珠姐和嗲姐這兩名藝高意誠的徒弟的演出,將任白手本名劇至美至純的一面呈現舞台,展現任白仙鳳鳴一派粵劇藝術的豐富層面:有生旦瀟洒自然的演和唱,有功架各有獨到的六柱,有克盡本份的各種角色;更有內容結構俱優的劇本,有文采風流韻律抑揚的唱詞唸白,有各具專長的棚面,有工精色巧的服裝,有虛實平衡的佈景,有動靜驚喜交錯的安排等! 一部文藝作品在粵劇的演示下原來是可以如此豐富多姿的!  

仙姐以她個人藝術的修養懷抱,勇於創新的藝術觸角,追求完美的人生態度,知人善任的慧眼胸襟,長袖善舞的運籌帷幄,將仙鳳鳴此手本名劇重生,使任白唐波伯的精深的藝術、粵劇獨有的特色,透過策劃指導徒弟的演出,得以紀錄留存,彌補了當年仙鳳沒有留下光影之憾! 此劇的演出誠然是表達對粵劇藝術之尊重和誠意:此次之演出,不單是紀念任姐,亦是向唐波伯致意之作!同時更能廣澤大眾,超越派系彊畀,影響各方後學!  
 


最重要者是為粵劇在觀眾的深闊面起推廣作用:跟据我多場的粗略統計,入場觀眾約有四分之一為男士,這些男士年齡老中青分佈相約, 且很多是單獨赴會,與同性結伴前來的男士也不乏人(多較年青),此現象在一般粵劇演出是較少有的(一般都是上了年紀或陪着女伴而來的)!還有,此次演出亦吸引了一批看來較少觀賞到如此認真製作或較少入劇場看粵劇的觀眾,此可從現場觀眾的讚賞、驚嘆之聲不輟可見一斑。
  


由是而觀,足見此劇實已成功把粵劇伸展推廣到較闊的觀眾層,為粵劇藝術做了保(保存任白二人真傳)和育(澤及內地演員、各地後學)、示範了如何策劃經營一台好戲(在各層面都績效超然)和為粵劇市場起了保存推廣(在觀眾層和量)作用! 供求兩者俱能兼顧,誠一大美事,深深慶幸任白一派的藝術甚而粵劇承傳終有其良法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